拉回擺盪的少年們 ◎江斐琪 中國時報生活新聞中心

一棟荒廢有年,座落三重且常和青少年幫派劃上等號的四層樓房子,有什麼方法讓它重獲新生?區隔成三重巷弄裡最典型的住家型的小工廠,或者出租給好幾戶人家,也許都是個方法。但對林先生、林太太來說,如果有什麼社區工作團體,想來三重帶社區工作的,就把房子捐給他們用吧!

三重人對孩子的愛並不少,他們只是少了機會。

三重是亂,有些地區林先生根本不敢讓女兒獨自到那一帶去。可是,對在此地土生土長的林先生而言,三重之所以亂並不是因為三重人不好。就拿林太太來說,嫁到三重16年了,她在先生身上、在與鄰居的接觸時,經常可見三重人的樸實。 

可是,「三重外地人多,他們住到三重來是為了謀生計,所以,除了物質之外並不講究。」林太太說。就因為他們總是這麼忙於討生活,沒辦法那麼注意孩子的教育,可是,愛孩子的心應該都是一樣的。 

三重人對孩子的愛並不少。就拿林先生、林太太為例,在普遍強調升學優先、課業為主的現代教育裡,他們曾為孩子小小年紀就因為課業,累到週末假日沒時間一家人一起做些什麼,而到學校替孩子抱不平。 

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面對、尊重自己和他人,重視孩子的情緒,這些大都市的父母在教育專家指導下學會的親子互動觀念,他們都在自己的摸索下學會了,也努力去做。而他們相信,他們不是三重唯一愛孩子的父母,三重人只是少了機會。 

想當年因為機緣,林太太偶然讀到《人本教育札記》,知道有一群願意為孩子的教育奮鬥的人。從札記的文章裡,她學到跟孩子相處的方法、教育孩子的觀念,讓她不覺得這麼的孤立無依。 

「如果每個社區都能有像人本一樣的地方,心情不好時有人可以聊天,有人值得信任,也許這樣的混亂會逐漸清朗起來吧!」他們這樣想。於是,基於對人本的信任,他們直接找人本,說他們有一個倉庫可以捐出來。要做什麼用途都無所謂,誰要來接管這棟樓也都沒有關係,他們只希望,有人願意為三餐勞碌的三重人提供一些不同的文化,讓原本只著眼賺錢養家的三重人,對生活能有不同的視野。只要能這樣就可以了。 

讓青少年知道 不是「只有」那條黑暗路

那麼,就來把這四層樓的建築物,弄成一個青少年館吧!一個可以同時進行「親職教育」、「安親托育」、「青少年活動」外加「社區活動」的青少年館。 

「我們常發現,因為沒有場地,當我們好不容易跟一些孩子建立信任關係時,孩子想留下來卻沒有地方。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騰出來,也許整個輔導的影響力會更充分吧!」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這麼想。

馮喬蘭笑著說,人家黑道多努力呀!只要在街上看到上學時間遊蕩的青少年,他們就會積極主動的來拉人。一而再,再而三鼓吹這些在成長路上擺盪的孩子。「如果我們不做點什麼,或者只會壓著他們做些什麼,不就等於把孩子往黑道那裡推?」

所以對人本,同時也是對三重的青少年而言,這是一個開始。從這個青少館開始,人本希望藉著聯結家長、學校的力量,把孩子從幫派的手中搶回來。 

馮喬蘭從她的經驗裡知道,當孩子發現不是只有那條黑暗路時,他們會開始考慮不一定要走那條路的。「只要讓孩子知道有些大人是可以相信的,是跟他們同一國的,孩子就有可能走出黑道。」 

當然,一個座落一般住宅區的活動場地,如果不能取得鄰居的信任,成為鄰居的活動場域,也就失去當初承接的意義了。因此,雖然名之為青少年館,它還是社區父母、孩子和學校老師的交流中心。 

馮喬蘭透露,在青少年館成立前,他們會先到附近拜訪鄰居。連附近的廟,他們一定也會去拜訪,為將來的互動先打下友善的基礎。

在活動的設計上,當然有人本最拿手、也耕耘最久的父母成長課程,其他諸如開闢兒童圖書托育室、提供專業的電話或面談諮商,甚至開闢青少年的團練室,或者一些有趣的技藝學習,也都在人本未來的規劃裡。

青少年館目前尚在籌備階段。希望在林先生、林太太的拋磚下,能引來更多人物質、精神、人力的支援和投入。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4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en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