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國二英文補救教學
─不一樣的英文課 
姜思宇/三重青少年基地教學生活輔導員

一定要硬背、多唸、多寫題目、抄寫課文或單字才能學好英文嗎?還是唯有孩子提早開始接觸英文,英語才會嚇嚇叫?

三重青少年基地自2003年七月開始,為三重地區學業、經濟弱勢的孩子,開辦英文課業輔導。提供給孩子們一個不一樣的英文課──沒有背誦、沒有考試、沒有寫不完的題目,而且,充滿了中文。我們捨棄了英文的聽與說,直接從學習英文文法開始。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地的英文課是定位在「補救教學」,而學校比較著重的地方也在文法上,所以從孩子們最不會的地方著手,讓困難的文法也可以是簡單的。另外,孩子們在英文文法上遇到重大的挫折,我們希望從這裡幫助孩子們重建對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在教學上我們運用的是:一.藉由中文的感覺來幫助思考英文。二.讓孩子有能力透過猜想、討論來學習。三.幫助孩子從語感認識文法。透過這三個方式,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多思考問題,更可以去多了解其問題背後的成因,發現並體會學英文的樂趣。

一. 藉由對中文的感覺來幫助對英語的思考。

以過去式為例

英語過去式時態的用法跟中文在表達上有很大的不同,英文句型中的「動詞」有明顯的過去式變化,中文的用法上則沒有。孩子們在學習英文過去式時,常常會忘記要改變時態,或者搞不懂過去式與過去完成式的差別,大部份的孩子不明白該如何用英文表達過去曾發生的一個狀態,也會質疑:為什麼不能就在時間的部份做一個區別就好,而一定要在動詞上做變化?這些疑問也總是造成孩子一個頭兩個大永遠都搞不清楚狀況。

在教學上,針對這個中英文的差異,我們直接運用「中文及英文句型對比」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過去式”。

我們在黑板上同時寫出下面四個句子:

A) 我吃一隻雞      B) I ate a chicken. 

C) 她是學生         D) She was a student.

首先,請孩子們想想中文的意思是發生過了、還沒發生或是正在發生,孩子們很快發現這個句子的意思不清楚,可能是還發生過了或正在發生。我們接著問:這一句中文要怎麼改,別人才會知道是發生過的呢?孩子們提說「加一個時間,這樣就會知道是何時發生的」「不然就是對吃這個字做一些修飾,如,吃了」。因此,完整的句子就會是:我昨天吃了一隻雞。這也幫助孩子解釋了,為什麼在英文文法中,過去式會需要有動詞的變化及時間的加入。

我們更進一步討論右邊「她是學生」這句話,比較英文與中文的差別,孩子們很快就掌握到,英文那一句有was,所以是「他以前是學生」,但是大家都覺得這一句話沒有意義,因為在中文的環境裡,以前是學生和現在是學生沒什麼差別,一直到當我們討論:什麼時候我們會特別說一個人以前是學生?孩子們說「要突顯和現在的不同──他以前是學生,現在是老師喲」「他以前是學生,而且是好學生」「他以前是學生,是我的學生」……於是我們發現,在be動詞的時態變化裡,中文提到過去式時,一定有一個要強調的東西,但英文就是為了要區分出現在和過去。

另外,在課程學習單裡,我們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過去式?為什麼要有過去式?」,第二個問題是「要成為過去式的條件是什麼?」,然後再跟孩子討論第三個問題「過去式動詞有哪些類型?」。希望藉由拋出的問題,孩子們可以對於過去式提出一些猜想,希望他們不再是死背文法,而是可以從這裡發現不同的學習方式,引發他們學習的動機。最後,我們才研究動詞的變化,讓孩子在充份思考過後,再開始進行記憶與背誦的課程。

二.讓孩子有能力透過猜想、討論來學習。

以Wh-開頭的疑問句為例

孩子們看英文問句的結構時,總會問:怎麼跟中文的排列倒過來?像是「你在哪裡?Where are you」,為什麼不是「You are where?」,這個有趣的現象讓我們足足討論了二節課。

Wh-開頭的英文問句與中文問句的不同性在哪?

我們在黑板上寫下這六個句子:

Where are you?        你在哪裡?

What time is it?         現在幾點?

Who are you?           你是誰?

問孩子們,中文和英文有什麼不同?一開始,孩子只能先從表象猜想:

A說:就不一樣阿!

B說:不然就說一個是中文,一個是英文阿!(接著大家就大笑起來,說你在搞笑喔!)

我說:其實他們說的也對阿!因為確實就是不一樣阿,不然就不會問這兩者的不同性在哪了?那有沒有可能再多說一些呢?

C說:那就開頭的字擺的不一樣阿!

我說:那是怎麼不一樣呢?可以試著在說清楚一點嗎?

C說:中文是擺”你”當開頭;英文是擺”Wh-“在前面。

我說:很厲害喔!已經開始說到重點囉…那為什麼中文跟英文的擺法會不同呢?

D說:強調的不同吧!

我說:你指的是強調的重點不一樣嗎?

D說:對!

最後大家整理出來的結論是:在中文的表達上,當我們問「你在哪裡」時,比較感覺會是在強調「你」這個人在什麼地方。但是,在英文的呈現上,則會是「Where are you?」著重在你這個人是在「哪裡?」,不論是中文或英文,都是把真的想問的重點提到最前面,也清楚的表達到底是在講什麼。這樣的比較,讓我們更進一步明白,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性。

在學習單的探討中,我們還請孩子們回答:why、who、where、when、how—為什麼要有它們的存在?各自代表的又是什麼?而它們的共通點是什麼?在思考問題的過程裡,我們希望孩子能更進一步體會每個語言的價值及其背後的原因。

三. 幫助孩子從語感認識文法

以before與after為例

孩子聽不懂是我們在教學時最容易遇到的問題。舉例來說:before 和 after就是每個學期都會讓孩子們混淆的問題。

在教科書上,before 和 after總是放在一起,如下面的例句──

After she drank the wine, she became a snake.(在她喝了酒後,她變成一條蛇)
She became a snake after she drank the wine.(她變成一條蛇,在她喝了酒後)

Before he ate the cake, he opened the gift.(在他吃蛋糕之前,他打開禮物)
He opened the gift before he ate the cake. (他打開禮物,在他吃蛋糕之前)

一開始時,我們也比照課本的模式,卻發現孩子很容易搞不清楚。before 和 after在句首時,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沒有問題,如:Before I go to bed every night, I brush my teeth.孩子們的翻譯就是: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會刷牙。但當before和after擺在句中時,大家解釋的前後順序就會亂七八糟。 
例如:I brush my teeth before I go to bed every night. (我刷牙在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孩子的翻譯往往就會變成「我刷牙之前上床睡覺」,同時也搞得不知道要把時間擺在哪裡;大家雖然覺得這個句子怪,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又在同時也教了after的用法:Linda went to bed after she drank milk.(琳達在喝完牛奶後上床睡覺。)孩子們也毫不客氣的翻譯成「琳達上床之後喝牛奶」。於是,本來要學的before和after在句首或句中的用法,反而變成了,區分before與after的差別。甚至有些孩子會覺得,before的中文應該是之後,而after的中文是應該是之前?原因是I brush my teeth before I go to bed every night.這個句子,孩子們理解到的意思是:我每晚刷牙之後就會上床睡覺。把英文和中文一一對應之後,當然會以為before的意思應該是之後。

為了讓孩子可以一次弄懂一個事情,並免類似的混淆,我們先把before與after分開來教。學習單上設計了幾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需要before這個字、它扮演的是什麼角色?」、「before應該放在句子的哪裡?」。我們希望孩子先發現「before」的存在性有其意義,再藉著討論before所扮演的角色,讓孩子們發覺before所連接的兩個句子是有其出場先後順序的不同。之後,再進一步討論before位置擺放的問題。

在before之後,我們用類似的結構進行了after的教學,這一次,孩子們很快就發現,重點在於區分它所連接的二個句子的先後順序,同時大家也發現,英文雖然只有一個字母:before 或 after,但中文意思卻是「在……之前或在……之後」,這樣大家就知道,看到before 或 after時,要連後面的句子一起看。最後當我們把before和after一起放在學習單上,請孩子們合併句子,就不再出現以往混亂的錯誤。

孩子學會了嗎?

對我們來說,孩子學會不是只看成績進步與否,畢竟優秀的成績並不能代表孩子已經學會;最重要的是孩子願意思考、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每個孩子的學會狀況都不一樣,像是:可以寫一個句子、可以試著翻譯一個句子、會主動發言和說想法了、覺得文法變簡單了、變的喜歡上英文課了。這些都是孩子們學會的表現,也是我們開心看到的地方。

還記得有一堂課我們在討論「形容詞」。孩子們不只對英文的形容詞不熟,中文的形容詞也所知無多,因此,我們從思考「為什麼要有形容詞的存在,可以不要嗎?」開始。

A說:可以吧!

B說:不行吧!

我說:可以說說可以或不行的原因嗎?或是想像當一個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時,可以怎麼辦?

A說:那…我要改成不行。因為感覺好像不行ㄟ。

 C說:如果不知道名字,那就要形容一下才知道。

我說:可以舉一個例子嗎?

C說:ㄟ…鉛筆吧! 就說尖尖的、可以寫出東西的。

我說:所以這裡的”尖尖的”是什麼詞阿?

D說:形容詞吧!因為在形容鉛筆阿!

E說:那形容詞就不行不要啦!

接下來,我們帶大家做一個小小的活動。先讓孩子們用中文的表達來描述一樣東西,並且寫下來,之後再讓大家猜猜看每個人所描述的是什麼。大家非常熱情的參與,每個人都使勁了力氣來描寫。而且每個人都堅持一定要上台講完自己的「創作」。

像是:

軟軟的,有吸盤 (海星)。

黑色的,黑人吃的時候還會咬到手 (巧克力)。

一隻青蛙,綠綠的,帶著帽子,有星星標誌 (Keroro)。

綠綠的,是液體,甜甜的 (奇異果汁)。

常常人家都叫他豬,可是他是非常小的豬,猜藝人 (小豬)。

很可愛,在路上看得到,基地也有 (貓咪)。

他住在卡通世界,他是隻老虎,會跳的虎 (跳跳虎)。

瘋瘋的,蠻高的,很會狂笑的人 (小瘋)。

刺刺的,綠綠的,還會開小黃花 (仙人掌)…等。

接下來,大家又從這些描述的句子中去討論「形容」得像不像,或是還可以怎麼樣修飾讓這個描述更完整。大家因此適時的加入一些更完整的表達。

像是:

軟軟的,有吸盤 (海星)軟軟的,有吸盤,像星星的樣子。

黑色的,黑人吃的時候還會咬到手 (巧克力)黑色的,硬硬的,有甜有苦,黑人吃的時候還會咬到手。

刺刺的,綠綠的,還會開小黃花 (仙人掌)刺刺的,綠綠的,在沙漠裡,還會開小黃花。

在這一個小小的課程裡,我們不只看到孩子們的熱情與興緻,孩子熱烈的討論他所以為的形容詞,並且努力區分形容詞與名詞、句子的差別。最後大家一起討論學過的英文形容詞時,大家更是明確而清楚瞭解形容詞與名詞的組合。

結論

學英語可以不用硬背、不用抄寫或是考很多的試來達到學習的效果。我們相信,英文老師只是帶領孩子思考的引信或媒介,孩子是主角,老師只是透過課程的進行跟著孩子的思考或猜想擦出更多的火花。我們很榮幸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學習慾望,以及孩子們的成長與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en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