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讓我們看見

◎曾威凱/人本教育基金會青少年專案輔導員   攝影◎言日中  

 

這群孩子是「麻煩製造者」?

「這樣的小孩我看多了,他只會在學校惹麻煩啦!」「他真想回來唸書嗎?會不會又待不住?」主任說這句話時,我帶著這個中輟孩子和他的媽媽站在一旁。這已經是孩子第二次復學了,同樣的對話與場景在去年復學時也曾經「上演」。好不容易從組長、主任甚至到校長各個「關卡」都點頭同意孩子復學後,卻在導師那關被拒絕。導師說:「他要是到我班上來,影響我還有其他同學上課進行,那怎麼辦?」他拒絕在註冊單上簽名。這一次,孩子是完全失去回學校的信心了。

這是在學校「外」的孩子想回學校的情況。但還有一些是在學校「內」卻隨時可能離開的孩子。在許多學校裡,存在著一種稱作「家長帶回家管教」的處罰方式,孩子嚴重違反校規時,除了記過,還要請家長來將孩子帶回家「管教」,但許多父母根本因工作不在家裡,怎麼能「管」和「教」孩子?

這些被認定是「有問題」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困難?老師、訓導處、與輔導室之間,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協調與合作?家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家庭或學校系統,需不需要外在資源的介入?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去思考「學校社會工作」這個概念引進學校,對於孩子的意義與影響。

前年開始,人本爭取並承接北市教育局「學校社會工作試辦委託機構」方案,就是帶著這些問題而來。透過學校的輔導室轉介孩子給我們,「孩子」通常是學校覺得頭痛的一群。在輔導室填寫的轉介單上,會列出孩子從家庭、學業、同儕、身心狀況到生活習慣等各種面向的問題,我們得在第一次見面與孩子聊,建立初步的關係,與孩子一起討論各種發展的可能。

「認真」看待孩子的經驗

孩子的生活經驗豐富多元,甚至有我們未曾經歷過的,但我們總會對那些「不正當」的活動特別擔心。喜歡跟著「出陣頭」的小黑,在我們第一次談話裡,足足說了兩個小時他跳八家將的經驗。他對各種「法器」的了解,可說是如數家珍,讓我聽得入神。

慢慢地,他也許覺得我跟以往那些所謂的「老師」不太一樣,我是這麼「認真」地在聽他說一件有趣的事,而且不會老是潑他冷水。說到興頭上時,孩子會說出最真實的情緒與感受。「會痛啊,用刀子割當然會痛!」當小黑說到那些「血淋淋」的經驗時,難掩興奮及想要炫耀的情緒。「不過,人一多,大家都這樣做,就覺得不那麼痛了!而且不同陣頭間還會有車拼的感覺,誰也不服誰!」他還說到幾個在陣頭裡認識的朋友,還有他們常去撞球場的事。

孩子或許在想,這是第一次,他的想法或興趣沒有受到異樣眼光的「打量」。

IMG_4415  

孩子也能幫助老師

由於這項工作,我經常出入學校裡的導師室或訓導處。導師室的走廊上,常有一排孩子站在那裡,聽完老師的訓話之後,繼續站在那裡罰站。大概是因為成績考得不好還是作業沒交吧,孩子臉上總是帶著有點羞愧的笑容。也有一些孩子站在老師的座位旁,低頭聽老師指責他的種種不是。當然還有在訓導處裡,主任或組長拿棍子打孩子的屁股。

經常因為打架而成為訓導處「常客」的阿慶,在老師面前不太愛說話,而且老是「站沒站相」,老師說到他的狀況總是覺得很頭痛。幾次和老師談我所認識的阿慶,才讓老師發現阿慶能言善道,而且有自己的想法,還會照顧別人。老師對於阿慶的看法改變之後,阿慶也感覺到了,問他有什麼不同,他說:「覺得怪怪的,說不上來,不過就是不一樣!」

老師在面對各種孩子的學習狀況與生活問題時,的確是需要外在的支援與協助的。許多老師努力的在「改變」,從接納孩子原本的模樣開始,到可以欣賞孩子的好。我們陸續安排老師的成長課程或講座,並且作學校行政處室、老師、與家庭間的溝通連結,讓老師不致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老師不但能夠協助孩子,孩子也能幫助老師!

孩子回家了!

經常翹課、打架的阿輝,經常晚上跟朋友出去玩到半夜,常乾脆住朋友那裡不回家了。孩子的媽媽和繼父常因為他的管教問題而有爭執。衝突一多,阿輝就更不想回家了。幾次家訪,發現媽媽最能掌握家裡人的狀況及心裡的想法。我試著不斷給這家人心理上的支持,過了一段時間,阿輝突然有了三百六十度的轉變,上學的時間規律了,也脫離了以前幫派的朋友。

這樣的轉變,當然引人好奇,經過了解,原來是爸媽關係改善了,而阿輝也喜歡回家吃晚飯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會把工作的其中一個重點放在「家庭重建」上,就是讓每個家庭成員能在一個「穩定」的狀況下找尋各種發展的可能,像是轉介經濟補助或職業訓練的資源給家庭,或者協助處理親子間的問題與衝突。當然家人必須有「改變」的努力,不論是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還是方式。

2012-07-04 15.22.58  

「如實」的讚美

國中階段男生打架是常有的事,而女生成群結黨甚至「鬥毆」,就會被特別嚴重處理。如果學校出現個「七姊妹」團體,老師就會把這些孩子視為異類,或者避之唯恐不及的「小太妹」。經常因為打架被記過的小芳,在一次我們的談話中說到對朋友的擔心。她問我如果有朋友吸毒要怎麼辦?在說出我的看法之前,我先說,「我覺得妳很有『領導能力!』。對於這樣的讚美,她眼睛為之一亮。我說,要在幾個同儕「帶頭」,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了解每一個人的需求,甚至在他們面對問題時提供協助。小芳第一次覺得,她有能力幫助她的朋友。

孩子的未來是不是夢?

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生涯」這個概念有點模糊而沉重。但是大人不但會擔心「輸在起跑點上」,更擔心孩子沒有面對「現實殘酷競爭壓力」的能力。

阿杰說國中畢業後想去洗車,一方面是可以貼補家用,一方面當然是現在不想再升學。如果說「生涯」可以「輔導」,那是假定我們比孩子見過更多「世面」,可以幫孩子作出比較好的生涯選擇。我們當然有很多理由要孩子選一個比洗車要好的工作,但是我們與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因此,什麼事情對誰來說比較「好」,就不那麼必然了。

我告訴阿杰:「洗車時不太用花腦筋吧?那可以用這些時間想想事情。工作兩、三年後,也許可以念職校或接受職業訓練,學個一技之長。或者到時候心情比較『定』了,也可以升學唸書。或者存點錢,到時可以做點自己有興趣的小生意。」許多大人與孩子的衝突,來自不敢放手的擔心。也許這時候需要的是軍事戰術裡的「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當孩子有時間摸索與思考,世界也就會跟著開闊起來!

就從這裡往前走

也許將孩子的問題加以「切割」,分成學習困難、同儕問題、家庭問題等,能讓我們更瞭解孩子,但孩子面對的環境是無法切割的,從孩子的視角看去,才會更深層的理解他們的困難。

在這項青少年工作當中,我們得站到第一線的位置去發現問題,如:學校在處理違反校規的學生,總是以訓導、懲戒工作為先,輔導工作為後;又如:經歷中輟生的復學協助過程,進而體認建立完善的中輟生輔導、安置與學習體系,是極重要的事。

在青少年工作中,我們很相信「駐足」與「醞釀」這兩件事。有了「駐足」,我們才能思考與討論帶孩子這件事,不論是專業上的督導或信念的反饋;有了「醞釀」,不期待立即而明顯的改變,才會讓孩子以及所處的家庭、學校甚至是社會,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與成長的累積。與其說是我們在帶孩子,不如說是孩子帶我們看見了青少年最直接而真實的生活、學習與思考!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5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en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