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與重建我們的學習機制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兼總教學中心主任委員及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當我在三重青少年基地的工作報告中看到,一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願意學的孩子,在經歷了基地的補救教學之後,竟然會「主動要題目」回家練習做,我發現,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一個老師在教學上最大的成就,也就是讓孩子們有自信,讓孩子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相信自己能做得成。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預期自己一定會失敗,而不是預期自己會成功,我們總是能輕易地看見自己不足的地方。
要如何培養出有自信的性格呢?關鍵就在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怎麼樣學習的。在台灣,「學習」對很多人而言幾乎就等於「背」,大人永遠只叫我們背,好像背到一個程度,那些東西就會內化成終生受用的學問。結果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享受過學習帶來的喜悅。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無法脫離那種束縛,世世代代都不能翻身。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在來基地之前也都是用背的,一但老師和家長嫌他們不夠努力,他們就更努力地背,用苦勞來證明自己努力了但是不行、不能的,讓老師和家長沒有理由再說他們不努力。等這些孩子真的相信是自己不夠好,哀莫大於心死,他們也不願意接受任何幫忙了。因為一切看似無意義也無用。還好,他們來到了三重青少年基地。
在基地的補救教學課裡,老師們帶孩子學,陪孩子學,讓孩子看到學習是有方法的。在這裡,孩子可以很放心地說出「負二加負四等於正六,因為有兩個負號,負負得正」這樣的揣想;在這裡,孩子們不被要求死背,而是透過思考、沉澱和討論,真正理解數學的意思。老師們從認識他們,到知道該從哪裡切入,一步一步地帶孩子們想,這個教法行不通就試另一種教法,而且願意花時間等待孩子們的轉變─這就是所謂的「搭鷹架」。幫小孩搭鷹架,讓小孩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最得心應手的方法,並且開始對自己有合理的要求,希望看到自己的成就,那種成就感是,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茫茫的知識當中,去摸索出一個方法來,然後相信自己能到達一個什麼樣的境地。我曾聽過一些老師說:「某學生就是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所以……。」意思是,這些小孩學不會好像是註定了,無法改變的?基地的老師們不問背景,替小孩開一扇一扇的窗,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看見他們從來不曾看過的美麗景象。
孩子們這輩子最好的工具,就是學會怎麼樣去學習,而且有一份無論我考幾分都能大聲說出來的自信。在學習的領域裡找到一個歸屬,人才會有信心往下一直走,這也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希望做到的。
這讓我想起一個景象。在國民中學裡,會安排老師們的進修時間,根據我的了解,有許多大學教授都不太願意去幫國中老師上進修課,因為他們的經驗是,上課中,很多老師把作業端上來,開始批改;或者直接在課堂上聊天,甚至連講台上的教授都停下來看他們了,他們還是繼續改作業簿、繼續把話講完。因為,老師們是被學校強迫來的。當他們不想進修、又沒有能力向學校反映時,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不配合」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他們不也和那些「不愛上課」的青少年一樣嗎?換句話說,這些老師也和基地的青少年一樣,需要有人幫忙「搭鷹架」。我希望我們可以借用三重基地的這套方法,幫助老師們重新找回學習與教學的熱情、找到學習的方法;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原來在知識的領域中,不是只有背這一條路,也不是只有分數這個指標。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無非就是,我們將來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決定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小孩;而我們有什麼樣的小孩,是決定於我們有什麼樣的老師。在修復與重建孩子的學習機制之前,先修復與重建我們自己的學習機制吧!
版權所有,若欲轉載,請註明出處。
2008年基地工作報告完整閱讀
基地2008工作報告邀請函
工作報告前言
評論一:修復與重建我們的學習機制◎柯華葳
評論二:教孩子釣魚的三重青少年基地◎吳齊殷
評論三:讓孩子產生力量讓社會有所改變◎胡中宜
報告一:打破心智階級—以愛喚起愛,以學習喚起學習◎江思妤
報告二:基地國一數學課◎閔柏陵
報告三:修復與重建孩子的學習機制◎李思慧
報告四:我們這樣成為一個班◎郭珮筠
三重青少年基地需要你的傾囊相助
邀請你一起以捐款方式支持基地,劃撥帳戶: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捐款帳號:13385805;並請於劃撥單上備註『三重青少年基地』,即可專款專用。
- May 22 Thu 2008 15:25
報告│2008年_評論一:修復與重建我們的學習機制◎柯華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