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人本三重青少年基地「少年遊」 ◎何馥齡
陽光淡淡撒在這個地方
天空被狹小的巷弄綑綁
流動的時光 還牽繫著希望
如今只能慢慢寄望
幾十年的斑剝寫在牆上
除了感慨之外還是憂傷
曾經的景象 只能留在心上
回想回不去的時光
看見從前的戰爭痕跡讓人心灰
而防空洞的世界 卻經歷種種的變遷
看見現在的真實回憶無法找回
而要我忘掉一切 這是真正的傷悲
但不久的未來就像陣陣潮水 迎向明天
這,不是文學家寫的詩句,也不是創作名人譜的歌詞,而是今年暑假在三重空軍一村進行的「少年遊」小組報告時,幾位青少年自己填詞譜曲唱的一首歌。歌名為〈回到過去〉,表達的是他們在眷村中的感受。
驚訝於孩子們的創造力,為他們表達出對眷村的豐富情感而感動,更讓人好奇的是,一個辦給青少年的營隊,怎麼讓孩子願意踏入眷村這塊陌生的空間,讓孩子思考探詢,展現敏銳的感受力?
給少年的不只是「遊」,而是視野的開拓
許多學校的寒暑校外教學,會採用隔宿露營或者到遊樂區玩耍的方式,以好玩為目的。當然,好玩很重要,而人本教育基金會三重青少年基地的「少年遊」,想給孩子的不只是「好玩」。這次少年遊的領隊思慧充滿信心,微笑表示:「對孩子來說,能一群人在一起就覺得很開心。但是,我們期待給孩子的不只這樣。」。
三重青少年基地自從開館以來,固定會在每年暑假舉辦「少年遊」,招募的主要對象是三重地區經濟、文化弱勢的青少年,因此沒有收取任何費用,活動的經費主要來自募款或公部門補助。他們用心策劃不同主題營隊,希望讓這些孩子也有更多開拓視野的機會。
每年少年遊的主題都不一樣,有的以環保或自然生態為主的活動,也曾舉辦過音樂、戲劇、藝術創作的營隊,大多是三天兩夜,或兩天一夜的外宿營隊。然而,今年少年遊的形式卻不同以往,孩子們不上山、不下海,也沒有在外地過夜,而是在三重本地的眷村─空軍一村,進行兩天的文化探索活動。
從社區眷村出發,認識台灣歷史
今年初,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英文簡稱OURs)的理事董俊仁與三重青少年基地討論合作少年遊的計畫。董俊仁感念於眷村空間的歷史代表性,積極爭取空軍一村的保留計畫,並希望帶動三重本地的民眾來認識、了解眷村,他希望透過與基地合作的方式,讓青少年能接觸日益沒落的眷村文化,認識台灣現代史裡重要的一環。
對駐地三重的基地工作人員來說,這個合作計畫也是個難得的機會。「三重給一般人的印象是由來自南部各縣市的台灣人所組成,很少有人知道三重也有眷村。領隊思慧說:「在活動前我們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不知道眷村是什麼呢!」眷村的歷史對孩子而言是陌生的。
此外,雖然孩子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關於省籍族群的談論,像是現在的流行用語─台客,或大人們常說的台灣人、外省人、省籍情結等等,他們或許熟悉,但卻很少有機會瞭解它們的由來與其間的糾葛。「之所以會有族群衝突、族群無法融合,就是因為沒有交流,產生隔閡與心結;走進眷村,是一個了解與交流的好機會。」少年遊的顧問佩筠有感而發地說。
因此,她們希望藉由這次的少年遊,讓孩子瞭解眷村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讓孩子進一步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帶孩子認識在台灣中不同背景的人,對台灣的現況有更深刻的思考與瞭解。
少年遊的主體是「少年」
這次少年遊不上山不下海,就在自家附近的眷村裡,還要花時間做調查和研究!不能離家到遠處,不能和大夥兒過夜玩耍,其實許多孩子覺得有些失望,不像往年般熱情的報名參與。這對於這樣的反應,佩筠與思慧心裡都有些擔心。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三重基地的工作人員如何游說孩子來參與?佩筠說:「還是如實的跟孩子講清楚。」
由於孩子完全不瞭解眷村,剛好可以藉由這一點,來提起孩子的興趣,事先問孩子:知不知道眷村是什麼?知不知道三重有眷村?引起孩子的好奇,讓孩子感覺當中是有值得探索的東西存在的。最後,有三十二位青少年參加了這次的眷村探索活動,他們大都來自三重、蘆洲,其中四位來自其他地區,而且除了一位第二天臨有事,一位第二天沒到之外,所有的小孩都全程參與。
努力引發孩子的興趣,也要調整大人們對少年活動的想法,在合作籌畫的過程當中,三重青少年基地與OURs對於活動的方式經過許多的討論。
一是針對官方人士出席活動的安排問題。由於OURs負責向市民代表及議員尋求活動的經費補助,站在積極爭取眷村保留的角度,也希望能藉由官員的宣傳與視導,引起更多民眾重視眷村,因此在安排少年遊的行程時,他們想要安排幾個場合讓官員來發言。但在基地工作人員眼中,這不僅僅是把時間安排出來這麼簡單,牽涉到的是整體教案的安排。
「活動應該以小孩為主體,以孩子為出發點來創造、發想。」面對雙方想法上的差異,佩筠堅持,活動本身必須從孩子學習的角度出發,即使官員來,也要來得有意義,成為整體教案的一部份。
此外,對於營隊成果發表的形式,雙方也有不同的意見。原有人提議可以來評分,看哪組做得最好,但站在基地對孩子和對教育的理念上,這是不適宜的。「我們覺得每組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基礎不同所以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珮筠強調,小組報告要看重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什麼,所要呈現的是孩子對眷村的認識及感受,認識與感受是沒有辦法「評分」的,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如實呈現,不要因為要獲得分數,而有太多華麗的包裝。
經過多次的溝通討論,大家同意不在成果發表會上進行評分;也決定安排官員參與其中的教案,並歡迎在不干擾活動進行的前題下參觀拍攝,同時基地的人員也安排人員為前來參觀的人解說所進行的活動,在以孩子為主體的前提下,兼顧宣導傳播的的需求。
突破了種種困難後,三重及蘆洲地區的32位國、高中生,一同來到三重的空軍一村,展開認識眷村的探索活動。在短短的兩天裡,孩子們從對眷村一無所知,到認識、了解眷村的形成、歷史、生活型態、建築特色,最後每組也都發表了精彩的成果報告。
從空間體驗中去認識眷村生活
怎麼樣讓從未接觸過眷村的青少年,在營隊的第一天裡,就能大致瞭解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空軍一村的生活民情?少年遊的活動員們為此傷透腦筋。領隊思慧表示:「介紹歷史很容易變成流水帳,我們要想辦法給得有趣,以較貼近孩子的方式來呈現。」
經過多次討論後,活動員決定透過戲劇來演出空軍一村的故事,加深孩子腦海裡對眷村生活的畫面,還準備了一張大地圖,畫著空軍一村的平面圖,在演戲過程中,一邊在圖上面蓋房子,讓孩子了解空軍一村從民國38年到今天的形成過程。
此外,他們更邀請空軍一村的王村長來分享年幼時的記憶、村裡建築物的變遷,還有眷村裡特殊的過節方式、飲食習慣、各省口音等等,開放孩子提問,請村長回答大家的疑問。
「第一個活動很重要,必須把孩子對眷村的疑問兜出來,才有辦法引發他們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想去探索的動機。」顧問佩筠說,為了引發孩子對眷村的好奇,第一天早上,他們借用鄰近的國小教室來介紹眷村背景,刻意先不讓孩子看到眷村,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引出疑問,再引導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到了下午,就是直接接觸空軍一村的時候了! 直接走進去做導覽介紹嗎?好像有些不好玩…「我們一直想著要如何讓孩子覺得好玩,後來發現,如果大人都覺得很難玩的話,孩子就不可能玩得起來!」思慧說,設計活動要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找出能令孩子感到有趣的地方,所以,他們設計了「認識空軍一村」的闖關活動,先從空間體驗出發,帶青少年們思考人的生活和空間之間的關係,進而了解眷村生活的特性。
他們在空軍一村的大門口帶孩子思考圍牆的功能;在巷道間和孩子討論「房門開口為什麼都是面向眷村內部的中央公園,而不是面向外面的街道?」、「為什麼村人外出習慣繞比較遠的後門而不走前門?」;帶孩子參觀「將軍府」與「一間房」、「一間半房」......。
實地感受這些空間,孩子發現,原來將軍府與一間房的差異,除了將軍府比一間房寬廣得多之外,唯獨將軍府設有避難用的防空洞…觀察到這樣的差異之後,許多孩子紛紛表示,他們清楚地感覺到空軍一村裡的地位階級。他們也發現眷村人喜歡從後門外出是因為可以經過村內,也更加感受到眷村居民的凝聚力與村內頻繁的情感交流。
大門,圍牆和「安全感」
在闖關體驗時,有一段值得記錄的思考歷程。
空軍一村的大門口,往裡延伸的是一條與外面馬路沒兩樣的街道,平時,郵差也會經過送信,然而在大門口卻立著一個停車場才有的柵欄,上面寫著「外車請勿入」。因此,儘管那其實是一個外人可自由進出的地方,經過的人卻完全不會想走進去;此外,在大門口的附近,還有半高不矮的圍牆。郁聰是大門口的關主,他引導孩子觀察具體的建築特色,思考為何眷村有種讓人難以走進的感覺。
一開始,郁聰先請孩子們站在大門口觀察十秒,再到涼快的樹下進行討論。他問孩子:「看著大門口,你們有什麼感覺?」一開始有些青少年沒有反應,於是他更具體地問:「如果經過這個大門口,你們會不會想進來?」。此時,開始有青少年回答:「不會。」、「有柵欄,就表示是別人的社區,我不會想進去。」郁聰追問:「如果沒有柵欄還會不想進去嗎?」有些青少年表示「會比較想進去」。
在問答中,孩子釐清了模糊的感受,也練習說出具體原因,感受變得敏銳,思考也變得深刻。
在以外人的身份感受大門的柵欄與圍牆之後,郁聰請孩子們換個角度猜想:「為何裡面的居民要蓋圍牆跟柵欄呢?」有孩子說:「怕流浪漢跑進去。」此時,有小孩提出反駁:「蓋了圍牆還是可以爬進去啊!」於是,有孩子猜:「那,應該是為了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吧,圍牆這麼矮,又沒有鐵絲網,怎麼防小偷或流浪漢?不過是為了圍出一個區塊。」接下來,郁聰請孩子思考:「圍牆只會阻絕流浪漢跟小偷嗎?或者有其他效果?」後來,孩子有了新發現:「圍牆不僅阻絕了不歡迎的人,同時也阻絕了歡迎的人!」
最後他們訪問了村長,請問蓋圍牆的真正用意。村長表示:「因為附近有流浪漢或流鶯,我們怕很複雜的人進來,蓋了圍牆比較有安全感。」郁聰又拋出問題給孩子:「他們所得到的安全感是真實的嗎?安全感只有蓋圍牆才能獲得嗎?」討論後,孩子們發現,其實跟其他社區交流,大家熟悉、彼此幫忙,或許會有另一種安全感,且說不定這樣的安全感會更加真實!
帶孩子用各種不同的角度思考,試著跳脫自我中心,去思考作為人的共同感受,孩子的理解多元豐富了起來,也連結到自身經驗,翻轉出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興趣與好奇心才是完成探索的重要動力
經過闖關活動,熟悉眷村的環境之後,活動員們將青少年分成七組帶開,進行小組討論。
思慧說,當初在規劃小組討論時,曾考慮過要不要事先規定好題目,或者讓各組自由發揮?思考過後,決定大人負責呈現有趣有意思的素材,讓青少年選擇自己的方向。「因為我們訂好的東西,孩子不一定有感覺,但研究與探索事情,興趣與好奇心才是完成探索的重要動力,而且會自然指引有意思的方向。」
於是,各組自由展開了各自的討論,呈現了許多精彩的對話。
有一組的孩子討論了眷村的歷史背景,談二二八、白色恐怖、族群衝突。在思考本省人與外省人衝突的原因時,孩子說:「因為當時本省人被外省人統治,所以會討厭外省人,可是,並不是所有外省人都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啊,為什麼我們要把他們視為一體來罵?」當討論對族群衝突的看法時,這些青少年比大人更有民主素養:「在生活裡一定會遇到合與不合的人,但是遇到不合的人,我們不需要跟他互罵。」他們都認為,不同族群的人應該要彼此包容、互不干擾。
有一組孩子則想要討論眷村食物的特性。到外省人開的館子吃飯來體驗,孩子又覺得平常又好像都吃得到,所以他們決定請眷村的婦女教他們作幾道菜,沒想到,眷村的婆婆媽媽們卻說:「我們吃的食物跟妳們的沒有什麼兩樣啊!」他們因此發現,文化雖有差異,但是飲食文化卻會交流。
還有一組的孩子想討論:「眷村為什麼要被保留下來?」由孩子決定好主題後,再由活動員郁聰引導他們一起思考。
首先,有孩子說:「因為裡面有許多回憶。」郁聰順著孩子的邏輯追問:「如果回憶是保留的標準,那應該也要來保留我家囉?」針對孩子的猜想來推論,達到反駁的效果,讓孩子反過來思考自己的猜想。
於是,他們繼續猜想:「是不是因為眷村越來越稀少?像古蹟都是因為稀少,所以被保留。」此時郁聰問:「是因為稀少所以被保留?還是,剛好被保留的都稀少?」孩子愣了許久,才有人回應:「那,一0一大樓在一百年後變成古蹟,應不應該被保留?」另一位孩子說:「一0一是稀少,但也要看它安不安全,如果它快倒了,會危害到他人生命,那就不能保留。」
孩子們紛紛提出他們對保留的看法,討論到後來,有孩子對於誰想在推動保留感到好奇。有孩子說:「一定是眷村裡的居民。因為這裡有許多屬於他們的回憶啊!」為了求證,郁聰提議大家去訪問推動眷村保留的吳東明先生。最後發現,他與董俊仁都不是空軍一村的居民。
得到令人意外的答案後,他們重新檢視問題,郁聰問:「你們為什麼覺得一定是眷村裡的人想推動保留?」孩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不是這裡的人,別人會說閒話。」孩子們舉例說,如同想做政治改革就要先當立法委員,有了官位後,別人才不會說閒話,推動改革的阻力也會比較小。郁聰又提出疑問:「果真如此嗎?只有當官的人能推動事情嗎?」
他進一步舉例:「有小孩天天被打,若大家都想等當上教育部長再來推動零體罰,那被打的孩子豈不是很可憐?不當教育部長就不管別人被體罰,那正義何在?」
孩子突然領悟了,並且想起他們參與反髮禁,不是因為他們是官員,而是因為髮禁侵犯人權,是不合理的事情,所以要反對。孩子發現,「不在其位」不是事情的要點,要點在於「政」到底正不正?有沒有道理?
而在追尋眷村保留的客觀標準時,孩子們進一步表示,他們發現自己的行動力非常重要,因為「政」再怎麼正,若沒有人去行動,這「政」永遠不會有進展!郁聰懇切的讚賞:「這是非常精彩的事!」
青少年與眷村的對話之窗正被開啟
經過探訪、討論、思考後,孩子們在少年遊第二天的成果發表會上,有令人非常激賞的展現。
有孩子演唱他們親自創作的歌曲,也有人以照相、攝影的方式紀錄眷村的景象;有孩子展現他們討論的過程,更有孩子呈現他們到街頭做問卷調查的結果……「小孩讓我們開了眼界!」領隊佩筠肯定的說。
每次的少年遊基地都會安排小組報告,因為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才是大人們最在意的,佩筠說:「青少年與眷村的互動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們很想知道孩子們如何看待眷村,以及他們如何看待眷村保留?」
創作歌曲的那一組,令在場的人著實嚇了一跳。他們集體創作,每位組員先各自寫下拜訪眷村的感受,最後再由同組的冷凍貓與小賀將大家的感受統整起來,寫成一首歌,並連夜編出曲子。思慧說:「他們信心滿滿地說要回家自己編曲,當時我還有點擔心無法完成,後來我感到很驚訝,因為他們做到了,而且唱得很好!孩子們對村民的同理心令我感動。」
有一組的孩子以攝影的方式記錄眷村,在拍攝過程中也走訪其他的眷村,在路上他們看見一旁的大廈掛著「展望未來」的看板,感觸良多的照了下來,在成果報告裡寫道:「高樓大廈寫著展望未來,那麼,眷村的未來在哪裡?」
有一組孩子到三重街頭上做問卷調查,詢問路人「知不知道眷村是什麼?」、「知不知道三重的正義南路上有眷村?」、「想不想去眷村?」在三重的正義北路及正義南路分別發放了二十份問卷,孩子們發現,去北路的以年輕人居多,目的以逛街為主,且大都不知道有眷村;少數走正義南路的人知道有眷村,但是都沒有去過,也不想認識眷村。思慧感動地說:「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到路上去做問卷調查,曾經被路人拒絕,卻毫不退卻。」得知多數居民不了解眷村後,孩子還親手幫眷村作了宣傳單發放,邀請大家來認識眷村、參加少年遊的成果報告。
回顧這次暑假少年遊,學員汽水說:「這次的少年遊較有討論性,以前通常是聽別人介紹,少有人發問;這次則是丟問題給我們,讓我們有更多思考的機會,而不是單方面地告訴我們空軍一村是什麼地方,且透過觀察與訪談,得到的是事實,而非空泛的想像。」
第一次參加少年遊的明日羽狼也說:「這次的少年遊開啟了我認識眷村的一扇窗,就像在心理種下了一顆種子。我想再多找一些養份、資料,去灌溉它,還很想知道,第一代外省人來台的適應狀況、他們想家時該怎麼辦?當初來台後希不希望回大陸?他們如何對自己的孩子訴說二二八事件?他們又如何看待本省與外省的衝突?…」
少年遊結束了,但是,青少年與眷村的對話,會一直持續下去。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8期〉
三重青少年基地需要你的傾囊相助
邀請你一起以捐款方式支持基地,劃撥帳戶: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捐款帳號:13385805;並請於劃撥單上備註『三重青少年基地』,即可專款專用。
- Oct 25 Thu 2007 21:04
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人本札記208期 2006/10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